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预告】第八届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巡回报告会(山西师范大学站)

  2021-05-06 17:39:10  

第八届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巡回报告会由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学工作者委员会主办,每年选择一个省举办一次,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七届,第八届在山西省举办。第八届巡回报告会共分为八站,报告会成员由15位女物理学家组成,总报告场次超过55场,山西师范大学是本届巡回报告会分站的第七站,欢迎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参加!

山西师范大学站报告会成员:金奎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吴令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建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赵维娟(郑州大学)、史衍丽(云南大学)、储祥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刘冰冰(吉林大学)、马旭村(清华大学)、彭茹雯南京大学)、刘韡韬(复旦大学)、王进萍中国物理学会

报告会时间:202159

报告会地点:实验楼418会议室

报告会内容:

报告会  主持人:贾建峰(化材学院院长)

           王  芳(材料科学院副院长)

时间

报告人

报告题目

9:00-9:10

许小红

领导致辞

9:10-9:25

金奎娟

为提高女物理工作者比例与作用,国内外学术组织在做什么?

9:25-9:40

赵建华

分子束外延与半导体纳米结构

9:40-9:55

赵维娟

汝瓷的原料特征、微观结构和烧制技术研究

9:55-10:10

史衍丽

高性能InGaAs短波红外探测器的发展和应用

10:10-10:25

刘冰冰

神奇的高压世界

座谈会      主持人:张进军(物信学院院长)

11:00-12:00

专家:金奎娟、吴令安、赵建华、赵维娟、史衍丽、刘韡韬

储祥蔷、刘冰冰、彭茹雯、马旭村、王进萍

 

报告人简介:

金奎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分别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国桢院士,其间荣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和亿利达奖学金一等奖,研究论文曾获《饶毓泰基础光学》一等奖;1997-1999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作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科学院院士G. D. Mahan教授;2001-2003年在瑞典Lund大学作博士后;2004年被评为研究员、博导;2009-2017年担任中科院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奖章,2011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会士(IOP Fellow),同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并获得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2013年当选亚太物理学会常务理事(AAPPS Council member)。2015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委员会主任,2017年当选国际物理学会(IUPAP)女物理工作小组委员和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物理发展委员会(C13)副主任(Vice Chair)

 

赵建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19851988年获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中科院半导体所、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后,2003年至今为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期从事自旋电子学和半导体低维量子体系研究。发表文章230余篇。获黄昆物理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担任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磁学与磁性材料顾问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赵维娟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院副院长。198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二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一直在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任教,2006年晋升教授。兼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中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南地区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科技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协会常务理事。曾获河南省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科技考古和中子核反应机制研究,主持完成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1项国家“973”计划,其中3个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1项,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教材4部。

 

史衍丽云南大学引进人才,北京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博导,研究员。曾留学加拿大和瑞典,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电探测器及器件物理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教育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国家“973”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子课题项目、总装探索性项目、多项兵器科技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基金项目(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以及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量子阱焦平面探测器、二类超晶格中短波双色探测器、碲镉汞短波红外探测器、InGaAs短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及高性能单光子探测器,发表文章80余篇,在国内外相关重要会议上作大会和特邀报告十余次。先后荣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兵器科技进步二等奖,昆明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等荣誉。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红外与激光工程》编委,《红外技术》第七届、第八届编委。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红外技术与产业创新联盟理事。

 

刘冰冰:吉林大学教授。1989年获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95年在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期间赴瑞典于默奥大学进行了两年博士后研究,现任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压材料与技术的基础研究,在SciencePNASAdv Mater 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0 余篇。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项目,担任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硬材料及制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真空学会表面与纳米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吴令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随父母去英国,1962获全英高考大学奖学金,回国转北京大学物理系,1971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1981留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1987获博士学位后回物理所工作。共发表期刊文章180多篇,发明专利近20项。博士论文《以光参量谐振腔实现光挤压态》实验已编入教科书,1986发表的 Phys. Rev. Lett.文章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庆祝2015国际光年期刊网光学重大突破的论文集。2005国际上首次以真热光实现成像,2014首次以太阳光实现鬼成像,2017首次实现基于台面X光源的单光子量级鬼成像,发表的Optica文章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光学十大进展之一。2020年首次实现中子的能谱鬼成像。她兼职翻译工作几十年,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率团访美时担任中科院院长方毅副总理的翻译。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女物理工作者工作组成员、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CPS)常务理事兼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主任。现任谢希德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任,CPS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CPS谢希德物理奖、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社会服务奖、美国光学学会为推进多样性与包容性奖等。为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除科学研究外,吴令安研究员在科学传播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科技馆大讲堂、中央电视台等场合做了十来次光学科普报告和实验演示。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学家巡回报告会在七省做过三十多场报告。

 

彭茹雯: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年),目前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微纳光学、光学功能材料与物理等,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主持了包括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国家“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2011年)、中国物理学会“谢希德物理奖”。

 

马旭村,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员。19927月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977月中科院盐湖所化学硕士毕业,20007月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毕业。2000年至2002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2013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低维量子材料的外延生长与性质研究,近期集中在界面超导及铜氧化物薄膜高温超导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052011)、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1)、陈嘉庚科学奖(2012)等。

 

刘韡韬,复旦大学物理系谢希德青年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聚焦在非线性光学在表面与低维科学前沿领域的拓展与突破,通过实验方法的不断创新,以解决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表面、界面体系中长期存在的挑战问题,并建立面向新材料体系的非线性光学表征方法,探索其中涌现的新现象与新机制。工作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NanatechnologyScience AdvancesPNASPRL等期刊,入选PRL Editors SuggertionsACS Editors choicesACS期刊封面论文、ESI高被引论文、“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以及上海市曙光计划支持。

 

储祥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20022005年分别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2010-2012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散裂中子源(SNS)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2017年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2017年升为终身副教授。2017入职中物院研究生院任研究员,教授,博导。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面上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重点项目,以及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PNASJPCLPRL等。现任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委员,Nature出版社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并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以及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澳大利亚中子散射中心(ANSTO)、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国际评审专家。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利用中子散射和X射线散射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软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以及生物分子和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

 

王进萍中国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理事,曾任《物理》编辑部主任。2013年创办了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2015年创办了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微信平台和中关村科学家沙龙共发表文章30篇。